石文化简史
石文化简史
Update: 2008/3/31 14:18:02   Visit Total: 2160
      观赏石具有悠久的历史、灿烂的文化。人类早年就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石器时代,最早的饰物是石头。“女娲补天”、“精卫填海”的神话传说已赋顽石以灵性,由此形成了石崇拜现象。下面介绍一些古人玩石典故,佐证悠久灿烂的赏石文化:
       先秦  观赏石的赏玩收藏史应该说是相当悠久的,至少是与文明时代同步的。当先人们产生爱美收藏观念和对自然的敬畏和财富崇拜观念时,便揭开了观赏石赏玩史的序幕。1955年在南京新石器时代北阴阳营的文化遗址(距今五六千年)发掘出的随葬品中央不少纹彩斑斓的雨花石,这大概是观赏石收藏赏玩史上最早的一页了。
春秋战国时代  当时的地理学著作《山海经》中,明确提出了各地名山所产观赏石,其名目众多,计有珉石、美石、婴石、采石、文石、硌石、怪石、磐石等。在另一部较为重要的著述《尚书》的《禹贡》篇中,甚至提到奇石已作为地方贡品上缴中央,如青州有“铅松怪石”、徐州有“泗滨浮磬”。作为一种真正意义的收藏赏玩,起始于魏晋,成熟于唐宋,它是由文人士大夫倡导的。
      魏晋南北朝  魏晋时代,许多文人学士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又无力抗争,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和启发,隐逸于山林之中,寄情于泉石之间,自然山水树石便成为其朝夕相处的伴友了。所谓日久生情,奇石的那种超俗拔尘、孤高贞洁的形象引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,日渐成为其观赏的特定对象。如晚唐画家孙位有一幅《高逸图》,描绘的是魏晋隐士的生活场景,画面上几位隐士憩息于山林之中,背景便是几块漏透奇巧的山石。这也是奇石形象第一次出现于国画之中。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,一生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,“静念园林好,人间良可辞”。退隐山林后,每当喝醉了酒,便在自家后院中的一块山石上酣睡,日子一长,陶渊明深深地喜欢上了此石,特取名为“醉石”(今早庐山南麓虎爪崖下),并作诗咏道:“万仞峰前一水傍,晨光翠色助清凉。谁知片石多情甚,曾送渊明入醉乡。”这是有史记载最早被文人雅士命名的一块观赏石,有人据此而尊陶渊明为赏石鼻祖。东晋名士顾辟疆,在私家园林中收罗了许多奇峰怪石,成为当地之盛景。梁代建康同泰寺(今南京鸡鸣寺)前,有四块奇丑无比、高达丈余的山石供置,被赐封为三品,俗称三品石。当时的宫苑华林园中不乏奇石异木,有一块山石叫奇礓石,长一丈六尺,这是梁武帝与大臣到溉下棋赢来的,所以又称到公石。
      唐代  唐代由于私家园林的发达,文人士大夫普遍热衷于对峰石的搜求,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晚唐宰相牛僧孺和李德裕之癖石了。牛僧孺的宅邸和别墅中摆满各种奇石,大都是亲朋好友从各地搜罗而来的,其中以太湖石为主。他把太湖石按大小分为甲乙丙丁四类,每类又品评出上、中、下三等,|“待之如宾友,亲之如贤哲,重之如宝玉,爱之如儿孙”(白居易《太湖石记》)。李德裕则有过之而无不及,他在洛阳城效置有平泉山庄,聚各地的奇花异木、珍松怪石于一园,成为当时的一大景观。采自各地的奇古太湖石、泰山石、巫山石、罗浮山石等在园中被精心布置成名山大川的模样,而且大都有品题,如礼星石、狮子石、华岳掌、仙人迹等。其中最为知名也最为他珍爱的便是“醒酒石”,据说此石油醒酒之效(当是石性较凉之故),所以他喝醉了酒就睡在上面。这块石头奇妙的地方还在于“以手摩之,皆隐现云霞、龙凤、草树之形”(康骈《剧谈录》),古人揣测其为云南大理石,如今已人考证其为洛阳黄河石。与牛、李二人聚石豪玩形成对照的,是像白居易这样钱财有限官品较低的诗人墨客,虽然无法购置大批的珍品,也对奇石有特别的偏好,并留下了许多咏赞奇石的诗句。白居易写过一篇著名的《太湖石记》,提出“石有族聚,太湖为甲”的见解。他在洛阳有履道坊宅园,园中点缀了数块奇石。有五块太湖石是从苏州离任时带回的,有两块天竺石是从杭州携回的,他曾作诗记其事:“三年为刺史,饮冰复食檗。唯向天竺山,取得两片石。此抵有千金,无乃伤清白。”他对奇石有着特别的情感,视作人生伴侣:“借君片石意何如,置向庭中慰索居。”在《双石》一诗中,更这样写道:“回头问双石,能伴老夫否。石虽不能言,许我为三友。”
      宋代  宋代开始,观赏石收藏赏玩进入了全盛期,奇石在当时已成为知识阶层和上流社会的普遍审美对象。所谓“江南家家窗,何处无远岫”(曾几《有山堂》诗)。奇石被搜藏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全新的面貌,最突出的实证便是南宋杜绾《云林石谱》的问世,这是奇石园谱著录的开山之作。这本书分上中下三卷,收录了各地所产奇石达116种之多,一一介绍其产地、特征及有关典故轶闻等,几乎囊括了后世所赏玩的各种主要奇石(惟云南大理石未提及),并第一次涉及到矿物晶体和化石,其中许多论述为后世所沿袭引用。宋代文人学士对于奇石的赏玩已是相当普遍了,著名文人如米芾、苏轼、叶梦得、黄庭坚、欧阳修、文同、范成大等,都是爱石成癖者,并留下了许多咏赞奇石的诗文。其中不少涉及奇石品评的美学观点,为后世所认同。如苏东坡在赞美文同的画时,有“梅寒而秀,竹瘦而寿,石文而丑”之说,以丑品石,被认为是对传统形式美学的一个突破。另外,相传米芾在当时提出了品赏造型山石“秀”、“痠”、“皱”、“透”四字诀(清代郑板桥在题画跋中则指为“瘦”、“漏”、“透”、“皱”四字,后沿用不悖),凡此种种,皆反映了宋代奇石搜玩之深度。说道宋代搜玩奇石的盛况,不能不提到花石纲事件,当时宋徽宗派人在江南一带大肆搜罗奇花异石,并用运输漕粮的船只运至京城开封。这些船只每十艘编成一纲,所以称“花石纲”。花石纲大都被点缀布置于开封东北角的艮岳之上,它方圆十余里,主峰高90步,是宋徽宗听信方士之言而兴造的人工山林,为的是使自己有多福多子之祥兆,所以艮岳又称万岁山。宋代诗人李质曾有《艮岳百咏》诗作传世,其中“留云石”中写道:“白云何事苦留连,中有嵌空小洞天。却恐商岩要霖雨,因风时到日华边。”千百年后,那些奇花异木早已荡然无存,而奇石异峰尚有不少流传下来,开封、济南、北京等地均有花石纲之遗物。据史书记载,艮岳中有65块石峰有品题命名的,历史上曾有《宣和石谱》为之題画传真。
      明清  明清时期,奇石已经成为文人雅士在庭园厅堂中不可或缺的装饰物,成为区分雅俗的一大标志。奇石还跻身于古董之列,在古玩市场上稳居一席之地。随着藏石活动的不断深入,明清时期各种奇石的谱录层出不穷,最著名的便是林有麟《素园石谱》。该书共分四卷,图文并茂,摹画了从南唐开始见诸史籍图谱的一百多种名石奇峰,还收录了历代许多有关奇石的诗文。这是传世最早的一本画石谱。明清两代,因藏玩奇石而出名者不乏其人,其中明代书画家米万钟堪称藏石大家。自称“石隐”,取号友石。在历代皇帝当中,爱石成癖者除了宋徽宗之外,清高宗是较突出的一位。他是留下咏赞奇石的诗词文章数量最多的皇帝,至今仍保存在紫禁城、中南海和北海公园、中山公园、颐和园里的许多奇峰怪石,留有他题写的诗句。乾隆帝六下江南,对于太湖石之类的峰石情有独钟。比如当时在杭州南宋德寿宫旧址有一块天竺石“芙蓉石”,是宋高宗时期的遗物,石高1.75米,径3.3米,色泽白润,纵横包络,百孔灵通,乾隆帝看到漏十分钟爱,地方官投其所好,将此石辗转运至北京,乾隆并亲题“青莲朵”三字于石上。此石后被收入圆明园中。乾隆帝留下了许多赏石、品石诗文,其中不乏真知箴言,如他曾提到:“宇宙间石最顽,而象形象物,往往出人意表。”在南京莫愁湖太湖石峰上,他题诗道,“顽石莫嗤形貌丑,娲皇曾用补天功。”可谓深得赏石美学之真趣。明清时还要著名的“江南三大名石”,这三座石峰分别是透、漏、瘦这三种奇石审美标准的代表。
     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,人们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显现,尤其近几年来,各地赏石组织相继成立(有20硌省级协会,近千个市县级协会,义乌市观赏石协会于2007年9月成立),赏石专著推陈出新(袁奎荣著《中国观赏石》、网朝闻著《石道因缘》),赏石活动频繁展开(广东陈村国际赏石博览会、柳州国际奇石节、宿州灵璧石文化节),赏石报道屡见传媒(中央电视台接连专题报道),这一既传统又新潮的文化现象正风行于华夏大地,赏石活动具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。
打印】【关闭
版权所有 义乌奇石网由华夏奇石馆主办
地址:义乌市农贸城花卉市场186号华夏奇石馆   电话:0579-85221486      手机:15825799688     网站管理